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发布者:工商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8-01-30浏览次数:3739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湖北省《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湖北经济学院“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第一部分规划基础

一、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以内涵质量求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科发展明示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这些将为本学科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遇。

2. 以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内涵转型,为学科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校确定了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以经、管、法为主干的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并获得了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支持。然而,学校三大学科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相关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布局与特色发展,与学校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内涵转型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科综合实力仍有待进一步的建设与加强,建设与财经大学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也对学校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建设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二、学科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学科涵盖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涉及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和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1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约5000人。

1. 具有较雄厚的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学科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职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71人,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97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达到71%。湖北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名,外专百人计划专家2人。同时,借助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者”计划,形成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设岗学科,并借助这些设岗学科引进高水平教师9名。

2. 科研与人才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方向和科研平台,办学特色已经显现。近5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31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项。建有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等平台3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3个。

3.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随着建设经费的不断投入,科研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观,完成了30908平方米综合实验室,购置了12689.79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科研资源配置。

4. 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本学科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的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实验及志愿者活动。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竞赛项目奖励8项,省部级竞赛奖励项目2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过去五年期间,经过齐心协力的共同奋斗,学科发展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的整体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在师资队伍上,依然存在着优秀拔尖人才不够突出的问题;在科技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高层次科研立项和高级别论文、获奖数量偏少的问题。在今后的五年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方向,求真务实,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发展的形势,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为目标,力求实现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总结起来,本学科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一个差距——学科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学科的综合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商管理学科的国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高质量学生培育、高显示度成果产出等尚未完全落实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尚未完全成为学科理应承载的必然责任。同时,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国际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前沿科学问题发现、关键技术研发等尚未完全成为学科的核心追求,对国际视野下的科研贡献尚未完全得到学科的发展认可。

2. 两个瓶颈——学科人才团队有待加强

学科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瓶颈制约:一是人才瓶颈。学科的大师级人才、学术领军人才、产学研合作领衔人才等高端人才缺乏。二是科研创新团队瓶颈。以学科方向为重点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尚未形成集聚竞争力,尚未形成可以突破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与竞争力的优势。

3. 两个不适应——建设机制体制有待突破

学科的创新建设、协同发展还存在相对不适应:一是学科的建设发展与现有的绩效考核、人事分配制度不相适应。新常态下,学科建设需要更多地体现学科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需要突出性贡献的激励。二是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协同发展不相适应,科研创新的协作性、凝聚性仍有待加强。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绩效为杠杆,为建设高水平现代服务业学科群提供支撑,引领建设一流学科平台、一流学术组织、一流学术活动、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本科教学、一流人才培养,大幅度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建设原则

1.坚持一流标准。按照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标国内财经类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通过重点建设,系统推进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贡献的“六位一体”建设,显著提升学科优势与特色。

2.对接重大需求。围绕国家尤其是湖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和解决区域性、行业性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开展特色化人才培养,提高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水平。

3.强化目标管理。准确定位项目的长远建设目标,突出项目的年度建设计划和建设内容,注重年度建设任务的落实,实现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协调统一。

4.实施动态调整。持续跟踪项目建设绩效,适时评价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绩效预算拨付,强化激励、约束与问责。

三、建设思路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坚持“聚焦、错位、合作”的原则,即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既区别于955211高校,又与专科学校不同的学科发展思路,同时坚持垮学科间的合作,走学科-专业-学位点-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路径,以人为本,强化学科特色发展与精准建设,加强学科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内涵质量与实力提升。

1.特色发展,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以强化特色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是提高学科水平和内涵发展的基本途径。双一流建设期间,本学科将进一步提炼学科特色,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科出特色、出一流,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2.以人为本,激发学科内在动力

以人为本激发学科内在动力是提高学科水平和内涵发展的根本途径。“双一流建设期间,本学科将着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有组织、有目标地在既有人才队伍中培养大师级人才、学术领军人才、产学研合作领衔人才等高端人才;有计划、有方向地引进适宜学科特色发展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潜力型青年学术骨干人才。

3.协同创新,提升学科竞争能力

以协同创新提升学科竞争力是提高学科水平和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双一流建设期间,本学科将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通过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校内加强院际、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支撑学科间的紧密合作,校外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战略性合作,国际上加强与协议院校、研究院所的实质性科技合作,实现学科的科研能力、学术声誉的同步提升。

4.质量为先,提升学科内涵实力

以质量为先提升学科内涵实力是提高学科水平和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学强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学校内涵和质量提升,加快建设高水平财经类大学的根本抓手和着力点就是提高质量、深化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期间,本学科将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学科质量指标体系,落实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学科内涵实力。

四、总体目标

立足于学校一流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到2020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入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带动现代服务业学科群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学科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具备冲击国内一流学科的实力;到2050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5%,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1)

(按艾瑞深中国大学科排行榜)

一级

学科

2016

2020-2050年目标排名/在全国同学科排名百分比

排名/参评学校数量

2020

2025

2030

2035

2050

工商

管理

175/335

115/35%

85/25%

65/20%

50/15%

20/5%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2)

(按武书连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

一级

学科

2016

2020-2050年目标等级

学科门类评级

2020

2025

2030

2035

2050

工商管理

B

B+

A

A

A+

A+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4)

(按艾瑞深星级专业评价)

目标时点

评级目标

2016年评级3星以上专业数

20203星以上专业数

20253星以上专业数

20303星以上专业数

工商管理类

三星2、四星1

三星2、四星2、五星1

三星3、四星2、五星2

三星3、四星3、五星3

(依据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工商管理类9个本科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审计学。)

  

五、工商管理“一流学科”主要建设内容与任务

1. 学科方向

以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建设为指引,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精心凝练学科方向,建设不少于4个学科方向,不多于6个学科方向,集聚学科建设实力,推出系列标志性成果,提高科研成果对学科方向的支撑度,至少1个学科方向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研究工作总体处于国内主流水平。

2. 学术队伍

引进(遴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型高端人才,重点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注重引进培养学科(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优化学科在编人员结构,形成高水平学术团队,争取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团队。最终建设成每个学科方向有1名学术带头人、2名主要学术骨干;高层次人才称号1人;教学、创新团队1个。

3. 学科平台

大力推进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鼓励跨专业、跨院系、跨平台合作交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1个,力争每个学科方向建设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1个,实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建成省级智库1-2家,筹建国家级研究平台1家。

4. 科学研究

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组建高水平团队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争取高额度科研经费,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获得高级别科研奖励,转移转化科研成果。在建设周期内年均立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年人均到账经费突破1.5万元;每年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每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

5. 教学与人才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重点建设专业为突破口,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建设一批星级专业、一批高水平课堂、一批高质量教材和产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四个一批”)。到2020年市场营销专业达到五星级专业水平、会计学、旅游管理达到四星级专业水平。在建设周期内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产出代表性学术成果15项;开发各类高质量课程10门;出版教材1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6. 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主办承办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建设周期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学术会议5次;每年在国外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10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项目5个。

7. 学科环境与条件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或专业实验室,购置、完善学科图书资料(包括专业期刊、重要图书、数字资源库等)。最终形成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或专业实验室4个;学科图书资料(包括专业期刊、重要图书、数字资源库等)具备一定规模。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出国(境)交流率达到5%,招收留学生15人,国际化课程达到10门,每年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20人次。

六、经费与使用

1. 经费投入

建设期内,每年投入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200万元,列入年度预算。其中,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经费由学校另行安排。

2. 经费使用

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成果培育,高水平团队打造,会议/差旅/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资料/信息传播,学术交流/短期访学进修费,专家咨询费,其他用于学科建设的必须开支。

七、保障措施

1. 创新工作机制,为学科建设形成制度支撑

1)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优化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优化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

2)营造氛围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氛围,崇尚宽松和谐、自由充分的学术氛围,造就积极进取、勇于争先的发展氛围,以及形成自我加压、自我总结的建设氛围;从而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和努力方面,为学科建设落到实处造就活跃、创新、向上的良好环境。

3)目标管理

加强目标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明确职能部门、学院、学科点等的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目标,明确每个目标的负责人和执行部门,落实建设主体,明确目标责任者和协调关系,并将此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最主要依据。

2. 加强合作交流,为学科建设拓宽发展视野

1)国内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机遇,积极开展与兄弟院校间的在合作交流,为学科建设寻求资源、技术支撑。

2)国际合作

依托学校国际化资源,积极开展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联合攻关的实质性合作研究、开展国际科研创新人才的实质性培养等,拓宽学科建设视野,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3. 拓宽资源渠道,为学科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1)配置资源

设立学科建设保障经费,每年在学校的财务预算中设立专项,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制定经费增长激励政策,依托学科既有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以反哺学科发展对资金投入的建设需求。

2)拓宽渠道

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争取国家、地方对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资金的支持,最大范围地争取国家经费、教育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等的建设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以服务、贡献为纽带,争取社会和企业的经费资助,为学科建设提供财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