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基础
(一)学科优势
我校应用经济学于2012年获批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5年获批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服务业)。二级学科中,金融学和财政学是省级重点学科,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均为“楚天学者”设岗学科,金融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济学专业与财政学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先后与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形成了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三个优势特色二级学科方向。金融学科方向与省金融办、武汉市金融局、省农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等机构建立了科教合作关系,综合实力处于省属高校领先地位。财政学科方向与省人大常委会、省财政厅、省国税、省地税等单位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综合实力处于省属高校领先地位。区域经济学科方向与中国社科院工业所、省经信委、省贸促会等单位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整体实力处于省属高校前列。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研究团队。聘请“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境内外知名经济学家担任“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包括国内知名学者蔡昉、毛蕴诗、殷剑峰教授等及“千人计划”学者田国强、艾春荣教授等。现有省级科研平台5个,省级智库2个。与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与金融所签订共建协议,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双方在研究生合作培养、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学科特色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呈现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1)面向湖北全面深化改革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学科紧密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省发改委、荆州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等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密切的“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2)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突出应用决策参考导向。近5年有1项决策咨询成果被中央文件采纳,2项研究成果被省级文件采纳,10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有力支撑湖北经济体制改革。(3)对接国内一流高校及权威科研院所,吸纳高层次人才深化协同创新。
金融学围绕区域金融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制度3大领域研究,依托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金融学“楚天学者”设岗学科,以及金融学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组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金融学省级教学团队3个。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0多项,在《财贸经济》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6项报告得到省级领导批示。
财政学围绕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财税体制机制改革、地方政府预算与监督3大领域研究,依托湖北地方税收研究中心、财政学“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组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在《财政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多次承担财政部、省人大预工委、省地税局委托项目。
区域经济学围绕区域经济增长、农村区域发展、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3大领域研究,依托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学“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组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经济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5项成果获得省级领导批示。
(三)问题与短板
1.学科整体排名不高。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全国排名8星级的高校2个,7星级的高校1个,6星级的高校5个,5星级的高校7个,4星级的高校55个,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为三星级学科,在281所高校中仅排名第71位。在武书连大学学科排行榜中,我校经济学被评定为B级,也刚刚进入全国前30%阵列。
2.学科布局尚不全面。虽然形成了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三个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但其它二级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各二级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应用经济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3.学科层次差距很大。硕士学位授权点仍为空白,对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可能减弱,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瓶颈。
4.学科队伍短板明显。学科队伍缺乏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平台的声音还不洪亮。
5.学科成果质量一般。国家级教学科研奖项和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仍为空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够,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成果还不多。
二、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北经济学院“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发展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一流师资团队、搭建一流学科平台、培育一流学术成果、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大幅提升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面向湖北,服务长江经济带、湖北自贸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发展战略,建设服务于湖北的一流学科平台,产出高质量应用性成果,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助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交叉融合,协同共赢。以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建设为基础,鼓励学院间、专业间、二级学科间、学科团队间协同合作,建立交叉融合、资源共享的学科平台。
突出重点,整体提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力量、集中资源,重点支持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发展,通过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提升整体学科水平大幅进位。
强化绩效,动态监测。坚持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分阶段实现,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一个绩效考核周期。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带动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应用经济学学科整体水平进入湖北省属高校一流, 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排名地方财经高校前列,带动现代服务业学科群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具备冲击国内一流学科的实力,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排名国内财经高校前列。到2050年,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10%,力争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1)
(按艾瑞深中国大学科排行榜)
一级 学科 | 2016年 | 2020-2050年目标排名/在全国同学科排名百分比 | ||||
排名/参评学校数量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2035年 | 2050年 | |
应用 经济学 | 71/281 | 51/20% | 31/10% | 21/8% | 18/7% | 15/5% |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2)
(按武书连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
一级 学科 | 2016年 | 2020-2050年目标等级 | ||||
学科门类评级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2035年 | 2050年 | |
经济学 | B | B+ | A | A | A+ | A+ |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阶段性进位目标表(4)
(按艾瑞深星级专业评价)
目标时点 评级目标 | 2016年评级3星以上专业数 | 2020年3星以上专业数 | 2025年3星以上专业数 | 2030年3星以上专业数 |
经济学类 | 三星2、四星1 | 三星4、四星2、五星1 | 三星3、四星2、五星2、 | 三星2、四星2、五星3、 |
(依据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经济学类7个本科专业包括: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四)基本任务
1.建设一流师资团队。引进2-3名国内外知名的学科领军人才,培养4-6名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20名科研骨干人才,30 名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培育 2-3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建成 1-2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
2.搭建一流学科平台。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建成2-3家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力争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建成2-3家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学院综合学科平台。
3.培育一流学术成果。立足现代服务业等重点研究领域,培育重大重点项目,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突破,获批15项国家级和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8-10篇,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突破。
4.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三个学院力争进入省级试点学院行列,“三改革一完善”取得新突破,“一制三化”“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六个共同”“多元分层”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按照本科教育“四个比度”要求,做大做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形成应用经济学特色专业集群,金融学专业达到五星标准,财政学专业、经济学专业达到四星标准,投资学专业、税收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保险学专业达到三星标准。
5.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建立和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强化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建设和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是平台保障。在学校获批硕士单位授予权的前提下,建成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金融专业硕士、税务专业硕士等硕士授权点,夯实应用经济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基础。
二是组织保障。设立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协调组,推动跨学院、跨二级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应用经济学学科组的作用,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律相对独立行使。
三是经费保障。“十三五”期间,坚持集中资源、保障重点,确保应用经济学年度建设经费不低于2000万元,通过年度预算落实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专项资金。
四是绩效考核。根据学科建设急缓,分期、分阶段确定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尝试第三方评价,健全考评机制,强调中期考核,注重结果评价,实施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