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经济学院,通过严格、扎实的实习教育,一拨一拨朝气蓬勃的学子,培养成了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生力军,而他们又为湖北经院坚持应用性人才教学改革作了最好的注释。 一.实习,知识走向实践的第一步 今年暑假,金融学院的李建南等7位同学来到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的一家支行实习。烈日炎炎,他们早来晚去,没有一个人耽误实习。在银行大堂、理财、证券等岗位实习过后,他们不仅初步了解了银行的业务流程,更多的是在与人打交道中学会了观察与自省。李建南说,实习的那些日子,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记笔记,天天总结自己,修正自己一点一滴的“毛病”,以求每天都有收获进步。 “书到用时方恨少”。金融学院大四的魏义波、肖珊等同学,暑假前往招行广州分行实习,他们在这里发现,广州市民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特别快,一旦有新的业务推出,就会有很多市民前来咨询。魏义波感慨道,每当他面对不同面孔的不同问题时,就觉得专业知识不够用了。实习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差距,也看到了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在今年暑期实习结束后,他们向学校建议多给一些的机会;同时希望学院把那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课,比如《商业银行》等,尽可能提前安排,让他们在实习之前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为实习作好准备…… 通过实习,大学生们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开始了解社会和人生。会计学院学生田爱华在实习时审计了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她在打开一本本原始帐册时,像是亲历了这家国企由辉煌走向衰败的全过程。企业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导致的关门倒闭,在这位当代大学生心中引发了感撼:“这次审计实习让我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我必须时刻为自己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 湖北经院大学生的实习体会丰富多彩,听着他们的一言一语,就能感受到大学生走入实践、融入社会、开启人生之旅的坚定信心。 这几年,湖北经院大力倡导各专业尤其是应用性强的专业,推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大力鼓励学生多尝试社会实习。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就是实习。会计学院2007届毕业实习总结中写道,目前会计专业,书本理论与实践操作有一定脱节,上了几年大学,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需要。通过学校有组织的集中实习,同学感到收获很大,可以大大缩短就业初期的“磨合期”。在实习中锻炼、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实习中检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湖北经济学院致力于改变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经过实习过程的锤炼,迈好从学校走进社会的第一步。 二、实习基地,办好大学的必备条件 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年轻的经济类大学。当大学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出路”就成为当务之急。 主动为学生寻找、开辟“出”的途径,就要创造让学生接触社会的舞台。湖北经济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传统的教学资源,率先在商业企业和金融行业突破,建立起与专业相对应的实习基地。2001年,工商管理学院先后与武汉洪山商场、亚贸广场、中商集团、中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将这些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金融学院自2003年起,先后与招商银行武汉分行、黄石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等十余家金融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会计学院则与湖北省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列为实习基地。截止目前,湖北经济学院所设立的实习基地,已经能够容纳全部的学生,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在有的学校看来,实习基地就是挂一块牌子而已。湖北经院的实习基地却有着严格的标准,他们对对方的“社会责任感”特别看重。学校认为,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单位或企业,才能真正把自身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人才成长溶为一体,这样的企业不会将接纳实习生当作负担。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瞄准国际、国内知名旅游与酒店集团,先后与法国雅高酒店集团(武汉、上海)、法国酒店联盟(巴黎、马赛)美国万豪集团(北京)、武汉香格里拉酒店、中南国际旅行社等20多个企业建立实习与合作关系,并逐步建立起校企互信机制。 该院副院长王远坤说,学院设置的几个专业应用性很强,实习课是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重要环节。这几年,通过真诚合作,企业了解了湖北经院实习教育的内涵,双方严格遵守实习协议,认真履行有关义务,企业不但提供实习岗位,还安排合格、称职的辅导人员,“一帮一”给予实习学生贴身指导,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落到实处。 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为长远、良性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03年与深圳中南酒店集团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公司在旅游学院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教师进企业、老总进课堂的双向互动。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大量的学生在实习中认同企业理念,进入酒店集团公司工作;企业也因为高素质人才加盟增添了发展后劲。 实习基地对学生就业提供的便利显而易见。工商管理学院与中商集团、中百仓储合作办学以来,2004年市场营销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近两年达到100%。高就业象一块金字招牌,又吸引了大批学生填报湖北经院。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协作办学的成功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湖北经济学院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院长许建国对记者说,国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为经济类大学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果我们不是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去办大学,那就要被淘汰。 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促使湖北经济学院率先放下身架,走出院墙,尝试开门办学。2000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湖北经院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以后,学校与武汉市两大商业企业携手,推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继与武汉中商集团联合举办“中商营运经理预备班”,与武汉中百仓储联合举办“采购经理预备班”,“营运经理预备班”。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直接推动了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企业根据其营销活动的需要来确定最佳人力资源结构,学校则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各类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与合作企业有关的课程如企业成长之路、企业形象概说、企业管理实务、货品采购管理等课程,则改由企业专业主管或决策层管理人员亲自授课。 这几年,把企业家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已是湖北经院的常见景象,那些来自生产、经营一线的“客座教授”的讲座受到学生热捧。与此同时,湖北经院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与教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事务,掌握业态的最新趋势,随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前沿变化。 为了夯实实践教学的基础,湖北经院舍得投入。学校为了办好烹饪专业,引进了余明社、卢永良两位国家级烹饪大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形下,学校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起了中部地区学校中一流的烹饪实践教学大楼。为了赢得实习基地合作方的支持,学校尽力为这些单位和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发展咨询等智力援助。 湖北经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推动了大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深刻改革。这所新兴的大学不仅确立了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崭新理念,也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愉快、健康地成长。 (通讯员:王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