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碳排放监测技术与核算管理”微专业是湖北经济学院为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新工科建设而重点打造的复合交叉型专业方向。微专业聚焦工程建设、智能制造、低碳咨询、交通运输、能源系统等多行业碳核算和监测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寓乐于学”、“实践动手”、“研学合一”,助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赋能学生扩展就业方向,为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本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本科就读期间均可报名),招生计划不超过30人,采取小班化、课题化、竞赛一体化模式开展人才培养。
关注低碳未来、致力绿色发展,欢迎加入“工程碳排放监测技术与核算管理”微专业,与行业前沿同频共振!
碳核算与监测技术已成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实施的重要工具,在各行业都具有广泛应用场景:
·政府部门:发展规划部门碳减排规划制定,科学技术部门、住房和城市更新部门、水利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部门碳减排政策制定,环保部门制定和实施碳减排政策、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开展碳排放监测和报告等
·水利与生态工程:流域开发碳评估、水利调度低碳优化与生态补偿机制
·电力与能源系统:发电碳效率评估、新能源占比监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核算
·交通与运输行业:运输路径优化、交通堵点碳排控制
·绿色金融与政策咨询:碳交易平台运作、ESG报告编制、低碳发展咨询
·工业制造领域:工艺过程碳排放计算、产品碳足迹分析、碳资产入账与管理
·工程与建筑领域:低碳建造、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碳评估
·材料与化工行业:绿色材料生命周期分析、建材与新型材料的碳边际评估
学生可拓展政府部门(发展规划部门、科学技术部门、住房和城市更新部门、水利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环保咨询公司、碳管理平台、能源企业、智慧城市建设单位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可持续咨询与政策分析等工作,职业路径广,社会需求强。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本微专业共开设7门课程,总计13学分,学习周期为2个学期和1个小学期。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学生A+、A类竞赛(中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大学生BIM毕业设计大赛)设置,“寓乐于学”、“研学合一”。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数 | 考核 方式 | 开课 时间 |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
“双碳”概论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秋季学期 |
工程碳足迹与LCA(全生命周期评估)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秋季学期 |
碳捕集与转化技术原理 | 2 | 32 | 16 | 0 | 16 | 考查 | 秋季学期 |
BIM建模与碳核算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春季学期 |
工程碳监测传感与分析技术 | 2 | 32 | 16 | 0 | 16 | 实践报告 | 春季学期 |
1 | 16 | 8 | 0 | 8 | 春季学期 | ||
碳核算软件著作权编制与开发 | 2 | 32 | 32 | 0 | 0 | 实验报告 | 小学期 |
13 | 208 | 168 | 0 | 40 | - | - |
学制安排:1个秋季学期、1个春季学期和1个小学期共三个学期修读
教学方式:本次微专业课程开课时间为2025年12月。课程教学活动安排在周四下午、周末和小学期进行。
【学制与学费】
工程碳排放监测技术与核算管理微专业学制1年(1个秋季学期、1个春季学期和1个小学期)。修业期满且成绩全部合格者,颁发湖北经济学院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可在学信网查验微专业学习证明。学生修读微专业,学费为80元/学分,依据总学分共计1040元,由学校财务处一次收取。
修读对象:本校全日制本科生(本科就读期间均可报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本科生(本科就读期间均可报名)。
报名时间:2025年9月1日——2025年10月20日。
【专业特色】
(1)跨行业适配,企业导师引导
本专业面向不仅仅是土木建筑,更覆盖电力、水利、工业、材料、交通、能源、金融等多个战略行业,拓展学生就业边界,打造多维度应用型人才。
(2)科研项目+学生竞赛 双轮驱动
由微专业教师结合课程指导,开班学生参与大创项目、挑战杯竞赛、科研课题,锤炼实践能力;科研项目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学生可围绕碳核算与监测课题进行论文发表、成果展示,获奖频次高。
近四年依托“碳监测”开展A类、A+类竞赛与获奖情况
序号 | 项目名称 | 级别 | 负责人 | 指导老师 | 年份 |
1 | 废材与众不“砼”——树脂混凝土结合固废再生利用 | 欧阳玲 | 2021 | ||
2 | 慧眼识“裂”——道路智能抗裂贴的引领者 | 赵文超 | 周峙 | 2022 | |
3 | 碳索未来——争当温室气体核算智能化领军者 | 挑战杯省级 | 王涵璐 | 程实 | 2024 |
4 | 基于BIM+GDL的古建筑数字化修缮——以古隆中为例 | 国家级 | 赵玉娴 | 倪燕翎,吴建华 | 2022 |
5 | 国家级 | 陈子峰 | 程实 | 2024 | |
6 | 基于BIM+IOT+GIS的基坑施工安全管控研究 | 省级 | 杨思琪 | 倪燕翎,蒋丽,张贤哲 | 2021 |
7 | 基于BIM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研究 | 省级 | 郭建宙 | 倪燕翎,郑敏,吴建华 | 2021 |
8 |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碳中和路径的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 校级 | 赵杨 | 戴德艺 | 2021 |
9 | 基于双碳目标的建筑碳排放智能测算体系研究 | 省级 | 田宇航 | 戴德艺 | 2022 |
10 | 循环经济背景下废玻璃纤维-污泥土树脂砼试验研究 | 省级 | 欧杨玲 | 周峙 | 2022 |
11 | 当前我国旧城改造背景下老旧小区存在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BIM技术实现建筑可视化 | 校级 | 吴明函 | 谢文祥,周峙 | 2022 |
12 | 基于Revit的建筑碳排放测算数据库的建立 | 校级 | 许青云 | 戴德艺 | 2022 |
13 | 数智化提升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韧性的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 省级 | 李昆航 | 陈一飞 | 2023 |
14 | “互联网+BIM”助推城乡装配式建筑创新设计研究 | 省级 | 李思雨 | 黄歌 | 2023 |
15 | 双碳战略下——BIM建筑全过程碳排放与减碳设计优化 | 校级 | 丁秋阳 | 郑敏 | 2023 |
16 | 输变电工程建设及改造阶段碳排放来源分析及减控方案——以湖北省为例 | 校级 | 江明祥 | 郭群 | 2023 |
依托“碳监测”学生获得获奖证书
(3)强场景实践+产业协同支撑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实验室资源,模拟施工现场、制造过程、能源系统等典型碳排放场景,开展实训教学;部分课程将引入企业真实数据与标准化流程。
学生现场碳监测实践
【咨询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咨询地点:群贤楼四楼
咨询电话:027-81973740
联系邮箱:21921393@qq.com
咨询QQ群:740942246
二维码: